中医典籍中茶叶功效的记载有哪些
1、《本草纲目》时珍曰∶茶苦而寒,阴中之阴,沉也,降也,最能降火。火为百病,火降则上清矣。然火有五,火有虚实。若少壮胃健之人,心肺脾胃之火多盛,故与茶相宜。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,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,又兼解酒食之毒,使人神思爽,不昏不睡,此茶之功也。
2、《本草纲目》中李时珍认为,茶性苦寒,具有降火作用,适合胃健之人饮用,温饮可使火气下降,热饮则有助于消食解毒。然而,对于体质虚寒或血弱者,长期大量饮用茶叶可能导致脾胃受寒、元气损伤,引发一系列内伤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中讲述了武官因过度饮茶而出现“斛茗瘕”的故事,警示人们不可过度嗜好。
3、茶叶的历史悠久,其提神醒脑的功效自古以来便被广泛记载。《神农食经》、《新修本草》等典籍中提及,饮茶可以“令人少睡”或“令人少眠”,甚至“使人不睡”,显示出其对于改善睡眠状态的积极作用。中医理论认为,茶叶的这种功效主要源于“心主神明”,能振奋神经,因此现代人通常称之为“提神”。
4、神农本草是最早记载茶具有药用价值的书籍。在古代中国,茶的使用和记载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。其中,《神农本草经》作为一部集结了古代医药智慧的典籍,对茶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早期的阐述。这部书籍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草木的药性,还将茶列为其中,明确指出茶具有清热解毒、提神醒脑、消食去腻等功效。
中华茶历史
1、茶历史发展长河中大事记录中国茶业大事记三皇时期(公元前2000年以前)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,中华儿女的祖先神农发现和利用了茶叶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
2、清代,中国茶风靡世界,独步世界茶市,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,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,制作了乌龙茶、红茶、黑茶、花茶、绿茶、白茶。近代 20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,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,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。
3、中国茶文化的起源:茶的发现和利用,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,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中的。陆羽在他的《茶经》中首次探讨茶的起源,提出神农尝百草,日遇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的说法,但这种观点存在争议。学界普遍认为,茶叶的种植始于四川。在汉民族的生活中,茶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关于茶的美好诗句
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 —— 白居易《山泉煎茶有怀》 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饮酒多自欺 —— 皎然《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 凤舞团团饼。恨分破、教孤令。金渠体净,只轮慢碾,玉尘光莹 —— 黄庭坚《品令·茶词》 尊俎风流战胜,降春睡、开拓愁边。
不羡朝入省,不羡暮入台。 【唐】陆羽《六羡隔》 茶鼎熟,酒卮扬, 醉来诗兴狂。 【清】张大烈《阮郎归·立夏》 绿蚁新醅酒, 红泥小火炉, 晚来天欲雪, 能饮一杯无。 【唐】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 坐酌泠泠水, 看煎瑟瑟尘。
静坐倾酌清凉水,闲观煎出碧尘细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山泉煎茶有怀》译文:闲适地坐着,品尝着清凉的水,目光随着茶粉在水中的煎煮,细末如尘。雪乳翻腾茶沫舞,松风震荡泻声响。——宋·苏轼《汲江煎茶》译文:茶水沸腾时,白色的泡沫如同翻滚的雪乳,倒出时,似松林间狂风震荡,泻水声响亮。
茶叶的种类有粗散末饼茶
粗茶:通常是将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初步的晾晒和筛选后,直接进行炒制。这种加工方式保留了茶叶的原始风味,但口感可能较为粗糙。散茶:是将茶叶经过一定的晾晒和筛选后,直接进行炒制。与粗茶相比,散茶的加工方式更为精细,口感更为醇厚。末茶:是将茶叶经过粉碎处理后得到的细小颗粒。
是的。唐代将茶叶分为粗茶、散茶、末茶和饼茶四类,宋代开始出现蒸青散茶,茶叶又被分为片茶、散茶、腊面茶三类,元代开始又将散茶分为了芽茶和叶茶。
桂平西山茶,老竹大方,泉岗辉白。眉茶,安吉白片等。桂平西山茶:产自广西桂平,属于绿茶。老竹大方:产自浙江杭州,也属于绿茶。泉岗辉白:产自浙江,属于绿茶。眉茶:包括安徽的涌溪火青、安徽的敬亭绿雪、安徽的花茶、福建的闽北水仙、江西的婺源眉等,都属于绿茶。
该种类的茶是唐代茶叶。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,茶叶产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,陆羽在《茶经》中将唐代的茶叶产区划分为八大茶区,分别是山南茶区、淮南茶区、浙西茶区、剑南茶区、黔中茶区、江南茶区、岭南茶区,种类多样,唐代茶叶的种类包括粗、散、末饼茶。
其中粗茶指大叶种茶,散茶指散装的茶叶,末茶指茶叶破碎的颗粒,饼茶指把茶叶压成饼状的茶叶制品。在这些茶叶中,又分为不同的种类,如绿茶、红茶、黑茶、oolong茶等。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,适合不同的喝茶方法和口感偏好。
唐代茶叶的种类分为觕(粗)茶、散茶、末茶和饼茶,这四种茶均属蒸青绿茶;在唐代,茶叶的利用、饮用开始是生煮羹饮或晒干收藏,而后多以捣叶做成饼茶,或是蒸叶捣碎制成团茶,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和团饼茶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